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

8008101117(座机拨打)

01082951332(手机拨打)

在线服务
健康100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健康科普 >> 健康100问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2015-01-12 来源:未知

   一、衰老的共同特征

  人的老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生命的一开始,即从最初受孕开始,就同时意味着衰老的开始。因此,人体从初生、发育到成熟、衰老这一系列变化过程都是向老化发展的过程。

  老年与衰老不能等同,老年人多有衰老,但衰老未必都局限于老年人,老年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年龄阶段,进入这个阶段的机体即为老年机体。衰老是个动态过程,就整个机体而言,不同的器官衰老速度不同,不可能划定个年龄作为器官衰老的起点,衰老也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衰老是信息的丧失与自理能力的下降,也有人认为衰老是生物体老化终期阶段的表现,即老化的结局或结果。

  衰老的共同特征表现如下:

  (一)累积性:即衰老非一朝一夕所致,是一些轻度或微量变化长期积累的结果,一旦表现出来则不可逆转。

  (二) 普遍性:衰老是同种生物在大致相同的时间范围内都可表现出来的现象,而且几乎所有生物都有个衰老过程。

  (三)渐进性或不可逆性:衰老是个持续渐进的演变过程。

  (四 )内在性或内因性:衰老源于生物固有的特性(如遗传),不是环境造成的,但不排除环境的影响。虽然不能否认外伤和疾病对衰老的重要作用,但从本质上来说,外因不是衰老过程的主导因素,内因才占主导地位。

  (五)危害性:衰老过程一般对生存不利,使功能下降乃至丧失,机体越来越容易感染疾病,终至死亡。

  (六)可预见性:衰老过程是可以预见推测的。一般超过65岁的老人,约有30%出现各种生理功能减退。这种生理功能减退情况在平时可处于平衡状态,一旦受到感染、外伤,以及各种内外环境改变的影响,可因适应性不全而危及生命安全。老年人进入80岁以后,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减退更明显。

  二、衰老的不同水平

  在衰老过程中机体从宏观到微观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衰老变化的认识也在发展和深入,迄今已在不同的水平对衰老变化进行研究,并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

  (一)整体水平的衰老:老年期须发变白、稀疏或秃顶、额头眼角出现皱纹、上睑松垂、下睑肿胀如袋、手背皮肤松弛可捏起皱褶而短时间不落下、曝晒机会多的皮肤常出现黑褐色斑痣、角膜出现“老人环”、牙龈萎缩使牙齿渐长,易于松脱。此外,老年人体重身高都有所下降,肢弯背驼、肌力下降、步履缓慢,加以视力、听力减弱、反应迟钝,逐渐达到“老态龙钟”的地步。

  (二)组织与器官水平的衰老:例如椎间软骨盘萎缩导致脊柱变短而影响身高、皮下结缔组织中弹性纤维失去弹性会导致皮肤松弛、局部黑色素细胞增生会使皮肤出现色素斑。在呼吸系统,老人肺每分钟摄氧量减少,肺活量下降,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肋软骨钙化,肺泡管与呼吸性细支气管扩张,支持肺泡的弹性纤维网减少或变粗等原因引起的。在循环系统,心输出量下降,而心肌此时有大量脂褐素沉积,瓣膜与心内膜加厚,传导系统的起搏细胞数减少,动脉趋于硬化。在排泄方面,老人肾小球数目减少,近曲小管基底膜加厚,导致肾小管功能下降。在神经系统,老人某些脑区的神经细胞减少,脂褐质沉积,传导速度下降,这会使人想到老年人记忆减退、反应迟钝、睡眠时间减少等功能上的退化。总之,组织与器官的衰老变化带来功能及行为的变化。

  (三)细胞水平的衰老:体内细胞在衰老中的变化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所属器官的衰老。

  (四)分子水平的衰老:上述整体、组织以及细胞水平上的衰老变化都离不开原生质成分及其生化反应的改变,特别是原发性的衰老变化恐怕同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在衰老中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三、老年人体态与外形方面的变化

  (一)头发。老年人头发变白是一种明显特征,少数人在30岁前头发已经发白,随着年岁日增,白发的人数不断增多,在60岁以后,几乎100%的人头发变白。很多老年人还会出现脱发甚至秃顶等情况。

  (二)皮肤。皮肤有了皱褶,变得粗糙,弹性减弱,出现老年疣、老年性色素斑及角膜上的老人环等。

  (三)身高。人到老年时,身高逐渐变短。据日本统计资料,从30岁到90岁之间,男性身高平均降低2.25%,女性平均降低为2.5%。伴随这一变化,老年人会出现弯腰驼背等体征。

  (四)体重。老年人体重的变化因人而异,有些人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减轻,变得消瘦,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细胞内的液体含量比年轻人大约减少30-40%;但也有老年人体重逐渐增加,这是因为脂肪代谢功能减退导致脂肪沉积增加,尤其是在更年期内分泌功能发生退化以后更为显著。

  (五)其他方面。肌肉松弛、牙齿松动脱落、语言缓慢、耳聋眼花、手指哆嗦、运动障碍等也是我们常见的老年人外貌特征。

  四、老年人各系统的生理性老化表现

  (一)皮肤系统的生理性老化:皮肤是保持身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第一道防线,从面积和含量而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老年人皮肤的触痛、温度觉减弱,表面的反应性减弱,对不良刺激的防御等功能降低,再生和愈合能力减弱,通常在40岁左右皮肤开始出现老化特征。毛发的改变,毛发失去光泽,头发脱落,眉毛、鼻毛变白脱落。老年人皮肤因皮脂腺分泌减少而无光泽易皲裂,搔痒,由于表面粗糙、松弛、弹性降低而出现皱纹、下眼睑肿胀,形成眼袋,皮肤毛细血管减少,脆性增加易出血(老年性紫癜),随着年龄增加,皮肤神经末梢的密度显著减少,致皮肤调温功能下降,感觉迟钝,脂褐素沉积形成老年斑。

  (二)感觉系统的生理性变化:随年龄增加、衰老机体的细胞数减少,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变化致多种生理功能减退,如听力下降,视力减退、视野变小,嗅觉不灵,感觉迟钝,行动迟缓,步履蹒跚,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因而人们会用“老态龙钟”、“老气横秋”等形容词来形容老年人因衰老所表现出的缺乏朝气的表现。

  (三)呼吸系统的生理性老化:鼻软骨弹性减低,粘膜及腺体萎缩,鼻腔对气流的过滤和加温功能减退或丧失,加重下面气道的负担,使整体气道防御功能下降。咽粘膜和淋巴细胞萎缩,易于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支气管粘膜萎缩,弹性组织减少,纤维组织增生、粘膜下腺体和平滑肌萎缩,支气管软骨钙化,变硬、管腔扩张,小气道状细胞数量增多,分泌亢进,粘液潴留,气流阻力增加,易发生呼气性呼吸困难,常使小气道萎陷,闭合。由于管腔内分泌物排泄不畅,发生感染的机会增多,内径变大呈桶状。胸廓因肋骨、脊柱钙化而变硬,粘膜上皮及粘液腺退化,管腔扩张,前后径变大呈桶状。肺部:肺泡壁变薄,泡腔扩大,弹性降低,肺组织重量减轻,呼吸肌萎缩,肺弹性回缩力降低,导致肺活量降低,残气量增多,咳嗽反射及纤毛运动功能退化,老年人咳嗽和反射机能减弱,使滞留在肺的分泌物和异物增多,易感染。

  (四)循环系统的生理性老化:心脏增大,80岁时左心室比30岁时增厚25%,心肌细胞纤维化,脂褐素沉积,胶原增多,淀粉样变,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均降低,心脏瓣膜退行性变和钙化,窦房结P细胞减少,纤维增多,房室结,房室束和和束支都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导致心脏传导障碍。血管随增龄,动脉内膜增厚,中层胶原纤维增加,造成大动脉扩张而屈曲,小动脉管腔变小,动脉粥样硬化,由于血管硬化,可扩张性小,易发生血压上升及体位性低血压。

  (五)消化系统的生理性老化:牙龈萎缩,齿根外露,齿槽管被吸收,牙齿松动,牙釉质丧失,牙齿磨损,过敏,舌和咬肌萎缩,咀嚼无力,碎食不良,食欲下降,唾液腺的分泌减少,加重下消化道负担。食管肌肉萎缩,收缩力减弱,食管颤动变小,食物通过时间延长。胃粘膜及腺细胞萎缩、退化,胃液分泌减少,造成胃粘膜的机械损伤,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的形成障碍,致胃粘膜易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破坏,减低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和灭菌作用,促胰岛素的释放降低,使胃粘膜糜烂、溃疡、出血、营养被夺,加之内分泌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失去吸收vitB12的能力,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造血障碍,平滑肌的萎缩使胃蠕动减弱,排空延迟,是引发便秘的原因之一。肠、小肠绒毛增宽而短,平滑肌层变薄,收缩蠕动无力,吸收功能差,小肠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水平下降,致小肠消化功能大大减退,结肠粘膜萎缩,肌层增厚,易产生憩室,肠蠕动缓慢无力,对水分的吸收无力,大肠充盈不足,不能引起扩张感觉等,造成便秘。肝细胞数减少、变性结缔组织增加,易造成肝纤维化和硬化,肝功能减退,合成蛋白能力下降,肝脏解毒功能下降,易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由于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差,易引起蛋白质等营养缺乏,导致肝脂肪沉积。胆囊及胆管变厚、弹性减低,因含大量胆固醇,易发生胆囊炎、胆石症。胰胰萎缩,胰液分泌减少,酶量及活性下降,严重影响淀粉、蛋白、脂肪等消化,吸收、胰岛细胞变性,胰岛素分泌减少,对葡萄糖的耐量减退,增加了发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危险。

  (六)泌尿系统的生理性老化:肾重量减轻、间质纤维化增加,肾小球数量减少,且玻璃样变、硬化,基底膜增厚,肾小管细胞脂肪变性,弹性纤维增多,内膜增厚,透明变性,肾远端小管憩室数随增龄而增加,可扩大成肾囊肿。70岁以后肾单位可减少1/2-1/3,肾功能衰减,出现少尿、尿素氮,肌酐清除率下降,肾血流量减少,肾浓缩、稀释功能降低,肾小管分泌与吸收功能随增龄下降,肾小管内压增加,从而减少有效滤过,使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肾调节酸碱平衡能力下降,肾的内分泌机能减退。输尿管肌层变薄,支配肌肉活动的神经减少,输尿管驰缩力降低,使泵入膀胱的速度变慢,且易反流。膀胱肌肉萎缩,纤维组织增生,易发生憩室,膀胱缩小,容量减少,残余尿增多,75岁以上老年人残余尿可达100ml,随增龄膀胱括约肌萎缩,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致排尿反射减弱,缺乏随意控制能力,常出现尿频或尿意延迟,甚至尿失禁。尿道肌萎缩纤维化变硬,括约肌松弛,尿流变慢,排尿无力,致较多残余尿,尿失禁,由于尿道腺体分泌减少。男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液分泌减少,使尿道感染的发生率高。

  (七)神经、精神系统的生理性老化:随着年龄增加,脑组织萎缩,脑细胞数减少。一般认为,人出生后脑神经细胞即停止分裂,自20岁开始,每年丧失0.8%且随其种类、存在部位等的不同而选择性减少。60岁时大脑皮质神经和细胞数减少20%-25%,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减少25%。70岁以上老人神经细胞总数减少可达45%,脑室扩大,脑膜增厚,脂褐素沉积增多,阻碍细胞的代谢,脑动脉硬化,血循环阻力增大,脑供血减少,耗氧量降低,致脑软化,约半数65岁以上的正常老人的脑部都可发现缺血性病灶。老年人大脑多种神经递质的能力皆有所下降,导致老年人健忘,智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佳,精神性格改变,动作迟缓,运动震颤,痴呆等,脑神经突触数量减少发生退行性变,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导致老年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动作协调能力下降。随年龄增加,植物神经变性功能紊乱,导致体液循环,气体交换,物质吸收与排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的平衡失调,老年人的触觉,本体感觉、视、听觉的敏锐性均下降,味、嗅觉的阈值明显升高,向中枢的传导信号明显减少,从而使老年人的劳动能力下降,只能从事节律较慢的活动和较轻的工作。

  (八)内分泌系统的生理性老化:下丘脑是体内植物神经中枢,一些学者认为“老化钟”位于下丘脑,其功能衰退,使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或作用减低,接受下丘脑调节的垂体及下属靶腺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全面减退,从而引起衰老的发生与发展。随年龄增加,下丘脑的受体数减少,对糖皮质激素和血糖的反应均减弱。对负反馈抑制的阈值升高。随年龄增加,垂体纤维组织和铁沉积增多,下丘脑——垂体轴的反馈受体敏感性降低。老年人甲状腺重量减轻,滤泡变小,同化碘的能力减弱,T3水平降低,血清抗甲状腺自身抗体增高,甲状腺在外周组织的降解率降低,垂体前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的反应性亦降低。老年人的甲状旁腺细胞减少,结缔组织和脂肪细胞增厚,血管狭窄,甲状腺素的活性下降,Ca2+转运减慢,血清总钙和离子钙均比年轻人低。老年妇女由于缺乏能抑制甲状腺素的雌激素,可引起骨代谢障碍。老年人肾上腺的皮、髓质细胞均减少,不论性别,随年龄增加,肾上腺皮质的雄激素分泌皆直线下降,使老年人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与应激能力降低。性腺变化:男性50岁以上,其睾丸间质细胞的睾丸酮分泌下降,受体数目减少,或其敏感性降低,致使性功能渐减退,女性35-40岁雌激素急剧减少,60岁降到最低水平,60岁以后稳定于低水平。胰腺变化:随增龄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减少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致65岁以上老人43%糖耐量降低糖尿病发生率高。松果体有副垂体之称,老年人垂体产生的胺类和肽类激素减少,使其调节功能减退,下丘脑敏感阈值升高,对应激反应延缓。

  (九)免疫系统的生理性老化:老年期胸腺明显萎缩,血中胸腺素浓度下降,使T细胞分化、成熟和功能表达均相应极度降低。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明显减弱,对外来抗原的反应减弱。β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应答随增龄而下降,抗原和抗体间的亲和力下降;需要T细胞协助的体外免疫应答也随年龄增加而下降。老年人自身免疫功能大大增加,免疫细胞的识别能力随年龄增加而减弱,除攻击外来病原体外,还攻击自身组织,引起机体衰老死亡。

  (十)运动系统的老化:骨老化的总特征是骨质吸收超过骨质形成。骨皮质变薄,髓质增宽,胶质减少或消失,骨内水分增多,碳酸钙减少,骨密度减低,骨质疏松,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肋软骨钙化、易断、老年人骨质畸形。老年人关节软骨含水量和亲水性粘多糖减少,软骨素亦减少,关节囊滑膜沉积磷灰石钙盐或焦磷酸盐而僵硬,滑膜萎缩,变薄,基质减少,液体分泌减少,关节软骨、滑膜钙化、纤维化失去弹性,血管硬化,供血不足,加重变性,韧带、腱膜、关节素纤维化而僵硬,使关节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引起疼痛,骨质增生形成骨刺。肌肉老化随年龄增加肌细胞水分减少,脂褐素沉积增多,肌纤维变细,重量减轻,肌肉韧带萎缩,耗氧量减少,肌力减低,易疲劳,加之脊髓和大脑功能衰退,活动减少,反应迟钝,苯拙。


 

地址:北京昌平回龙观  邮编:100096

电话总机:(010)83024000 传真:(010)62716285

邮箱:bjhlgyy@163.com

北京回龙观医院版权所有(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京ICP备12029318号  京卫计网审(2015)04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3090号  技术支持:博智通科技

×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请提意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