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回转暖人心——回龙观医院“相约守护”互换体验活动体会
2015年9月21日,北京初秋的周一,早起耗时两小时穿过拥堵无比的北京城区,只为今天来到这里——北京回龙观医院;只为走进这里,去体会医生们的忙碌;只为融入这里,去感受医患间的情愫。
时间:9:00 am
地点:行政楼三楼会议室
语录:欢迎你们的到来
“非常欢迎你们来回龙观医院参加‘相约守护’体验活动”,戴着一副红框眼镜、满脸笑容的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张亚红和团委书记刘旭、宣传中心郭晓洁热情地欢迎我和另外一名体验者。
在三楼会议室内,张主任向我们两位体验者详细介绍了医院的建院历史、特色科室、医护团队等情况,并播放了医院宣传片,让我们体验者能快速了解医院的概况。看到回龙观医院的医生们在医疗、科研、教学、社会康复等多方面所取得的一项项突破,以及他们为了患者能尽快康复所采取的一件件措施,不由得让我对这些“白衣圣手”愈加地钦佩。也更加急于走近他们,去一同体会他们帮助病患诊断治疗、休整康复的工作过程。
随后,张主任向我们发放了白大褂和印有“守护天使”标志的橘红色马甲。体验之行就此开始。
“我们医院成立于1958年,建院比较早,这些房屋都是之前盖的,现在仍在使用。”宣传中心的晓洁带着我一边往门诊楼走,一边向我介绍。穿梭在这些灰砖平房的回廊下,不时看到有医护人员与三两名患者在院子中间的树下舒展身体,四周绽放的月季花在秋日的阳光下映衬着此处的恬静平和。
时间:10:00 am
地点:睡眠障碍门诊
专家:张丽霞 主任医师
语录:取完药回来找我,告诉你每种药怎么吃。
医院门诊大厅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有独自一人的,也有家属陪同的。2米多宽的过道里,或坐或站或穿梭前行,整个门诊楼装饰的很素雅,不会让人感到压抑。这里的门诊门口不像其他医院那样挂有门诊标牌,除了化验室、放射科之类的公用型科室外,其他科室门口只有数字编号。也许这也正是回龙观医院的人性化之处,这里的病患以精神和心理类疾病居多,患者对于个人病情的隐私需求更高,他们对此也更加敏感。晓洁把我带到第15门诊室,向正在坐诊的张丽霞主任医师进行了介绍。
张医生把我安排在她的侧旁坐下,在了解了我的职业和心理学基础背景之后,开始向我介绍睡眠障碍的相关知识。“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有很多种,抑郁、焦虑、精神分裂都会引发睡眠障碍。而失眠是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的最前期表现……”
正说着,一名女性患者拿着病例走了进来,张医生接过她的病例和检查结果仔细看了起来。之后,开始向这名患者询问病情。患者自述存在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强迫检查等强迫行为,由此产生焦虑并导致失眠。大约两个月前她曾在医院看过病,并开始服药,但是药吃完后没有复诊。张医生仔细倾听着这名女患者的讲述,耐心地向她介绍药物起作用的时间和所能达到的效果,建议她坚持服药按时复诊。随后对于她的强迫行为,张医生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开完药,张医生对她说:“你取完药回来找我,我告诉你怎么吃”。等患者取完药回来之后,张医生在每一张药方底方上都写明服用的次数和服药量,手把手地把每一种药的服用方法清清楚楚地给患者讲一遍。
其间的一件小事让我认识到强迫行为的典型性。就是张医生在开药的时候,这位女患者询问我笔记本上是否记录了她的名字等个人信息,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会泄漏。为了让她确认我并没有记录她的个人信息,将笔记本交给她检查,并解释只是记录病情,不涉及个人信息。而在她即将离开的时候,又问我一遍是否记录了她的个人信息。同样的解释和同样的检查我又向其进行了一番,她这才放心离去。这名女患者走后,我说:“好奇怪啊!已经让她检查一次了,怎么临走了还要再查一次?”“这就是强迫症的特点,强迫思维”张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在会诊过程中,这名女患者也会不断重复地问相同的问题,张医生每次都会耐心回答,就好像是患者第一次提问那样。这一刻我看到了张医生海纳百川般的包容。
11点的时候,一位老母亲在女儿的陪伴下前来就诊。这位操着浓重陕西口音的老母亲已患抑郁症十多年,并且有家族抑郁史,近期因为到北京后极度烦躁导致失眠。张医生查看她的检查结果后,询问她目前正在服用的药物名称、服用剂量以及身体感受到的副作用,张医生努力去听懂这位老母亲的口音,不时让坐在一旁的女儿帮着转述。张医生根据这位老母亲先前的用药效果对药物进行了调整。当得知患者家中有部分药,张医生从药方中把这些药都去掉了。开完药方,张医生同样对病人说了那句:“你取完药回来找我,我告诉你怎么吃”。
一句暖心的话,一个负责的动作,一个微笑的表情,这一刻让我看到了一位医生对于病患使命如山的态度。这句话、这个动作、这个表情在张医生看来也许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在来就诊的患者眼里他们却能感受到被关注、被照顾、被支持,于无声处的力量就在这里。
时间:2:00 pm
地点:舞蹈治疗室
专家:田松 心理技师
语录:通过舞蹈让患者释放灵魂
“这就是我们的病房楼”,回龙观医院团委书记刘旭指着面前的一栋大楼对我和另外一名体验者说。宽敞的落地窗,淡雅的外墙颜色,从外表看这只是一幢普通的高层建筑,这会是精神疾病患者住院的地方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跟随刘旭书记走进这栋大楼。
“艺术行为治疗中心”几个字被缤纷色彩的颜料画修饰着。这个位于病房楼一层西侧的治疗中心包含了音乐治疗室、舞蹈治疗室、陶艺治疗室、心理剧治疗室、软陶治疗室、书画治疗室、体育治疗室、作业治疗室和认知矫正治疗室。九个治疗室分列在一条走廊两侧,在走廊的尽头同样用彩绘画就的一条彩虹图,增添了这里别样的艺术气息。
除了入口处的一道防盗门,这里所有的房间都是开放的。刘旭书记带着我们逐个参观了这些治疗室,里面陈列着各种患者制作的陶艺制品、折纸作品、串珠做的玩偶等等艺术成品,各个精妙绝伦。同时,墙上还张贴着水墨画、毛笔字等字画,画面生动形象,笔法苍劲有力。很难想象这些工艺品和字画都是住院的患者完成的。透过走廊里的窗户看到患者正在里面写字、画画、制作工艺品或正在电脑前进行操作训练。
一段悠扬的乐曲传来,把我们吸引到了舞蹈治疗室门前。舞蹈治疗师田松正在带领几位患者练习舞蹈动作,所有的患者都极认真地演练着。
田老师邀请我们两位体验者加入他们的活动。在治疗室中心场地围成一个圆圈,我们和田老师以及他的3名助理分坐在患者中间。
一首轻缓的音乐响起,所有人沉浸在乐曲声中,所有人体会着音符所建构出的世界,或喜或悲,或欢快或低沉,此时没有患者与常人的区别,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平和。一曲终了,几位患者畅谈他们在音乐中的感受,喜怒哀愁,诉尽心中的情愫。有位女性患者,一次含胸,一次舒展,她用肢体动作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没有言语却已是千言万语。
接着换了一首轻快的曲子,附着节拍,田老师带着做起手部和脚部的动作,所有人律动起来。紧接着,换由患者自主编排动作带领所有人一起舞动,房间内的氛围慢慢活跃起来,患者脸上也渐渐露出一丝微笑。
“现在用手指向屋子里尽量多的人打招呼”,“用击掌打招呼”,“用碰背打招呼”田老师下着口令。病患与病患之间,病患与医生之间,病患与体验者之间,用不同的动作彼此致意。人员开始流动,气氛更加轻松。随着音符跳动,所有人歇下了包袱,冲出了藩篱,如同在墨西哥狂欢节的大道上,尽情舞动,畅快释放。
这时,原有的陌生感已不再,彼此之间更加亲近。曲终坐定,田老师又播放了一支经典音乐《梁祝》协奏曲,田老师指导大家体会曲子中想表达的意思。“激烈”、“悲伤”、“美好”,播放完后几名患者分别讲述他们在曲中所体会到的感受。
“《梁祝》这首曲子改编自越剧,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包括草桥结拜、同窗三载、英台抗婚、投坟化蝶等部分,是我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经典曲目……”田老师将这首曲目的背景知识娓娓道来。随后,田老师将屋内的患者和医护人员按四人一组划分为4个小组,分别扮演梁山伯、祝英台、英台父母、书僮等角色,然后要求患者根据音乐通过肢体语言去诠释这个故事。接着所有小组就开始紧张“排练”起来,有分角色的、有设计动作的、有找道具的,每个患者都全情地投入其中。大概排练了半小时,当天下午的活动结束时间到了,各小组之间的“正式演出”被安排在第二天上午。
患者们离开后跟田松老师交流起来,说起进行舞动治疗的缘由,田老师说:“当时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就想着如何将治疗和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几年下来一点一点的摸索,发现通过舞蹈让每个患者都有了表达的机会。在练习一个个动作,扮演一个个角色过程中,患者慢慢理解人物当时的感受,让他们通过舞蹈去释放灵魂。”
“释放灵魂”,当患者们跳出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一件事情时,患者会有启发和觉察。运用超越言语的肢体表达,从此他们的世界不再狭隘,灵魂的深处也将如治疗中心走廊尽头的五彩画那般缤纷斑斓!
结束一天的体验生活,走在返程的路上,秋日的夕阳照向我,泛出桔红色的光,清风抚过,那一刻身上暖暖的。正如今天见到的几位“白衣天使”,他们用博爱、用宽厚、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悉心照料着每一位病患,他们就是那天边的太阳,温暖每一个患者……
体验者: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