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在身边——北京回龙观医院岗位体验心得
2015年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举办的“相约守护互换体验活动”拉开帷幕,让我有幸来到北京回龙观医院,一同揭开人们对于精神科医院的疑惑,走进医务工作者的世界。
这里没有大家概念中的铁窗,而是防止患者出现意外的防弹玻璃;也没有电视剧中的电击,取而代之的是无抽搐治疗;更没有所谓的精神病院恐怖气氛,那些陈旧的观念早已成为了过去式,现在的精神专科医院有的只是阳光、温馨与专业。
在院党办、宣传中心、团委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病房楼。干净整洁的病房,自由活动的场所,面带微笑的医务人员,是我进入病房最直观的感受。
厚爱无需多言
暖暖的阳光照进病房,电视机在播放着最近很火的抗日剧。女患者们穿着整齐的粉红色病号服在十字绣,窗台上摆放着他们自己悉心照料的植物,生机勃勃。突然,我被墙上悬挂的十字绣吸引了,我是一个手拙的人,对这类东西向来一窍不通,看着这一幅幅作品,我不禁心生羡慕。这时主任骄傲的告诉我:“墙上的这些十字绣,以及在院办墙上的水墨画都是患者亲手制作的。这样的手工制作是培养患者良好情绪,塑造成就感有效途径,出院后如果真的有人因为他们的过去而不被接纳,至少这也是他们一个谋生的手段。”我心头突然有一股暖流流过,这不仅仅是医患关系,更是家人般的爱护。这时,乒乒乓乓的声音开始传入了我的耳朵,回头竟发现对面屋子两名患者打起了乒乓球,你推我挡,气氛和谐而融洽,这一切完全颠覆了影视剧中的画面。
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里,马不停蹄地奔波,为了生计不停地努力工作学习,能像这样沐浴着阳光,与朋友一起体育运动,自己似乎也开始羡慕起这样没有压力的生活。
随后我们同牛主任一起查房,一位40多岁的酒依赖患者,已经第二次入院治疗,他讲述了患有酒依赖的经过以及复发的原因,因工作繁忙,加之生活压力大,开始不停地酗酒。认识到酒精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活后主动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在整个交谈中,我们的医生一直保持着接纳和认同的态度,平和而温柔的语调,句句说进患者的内心。他不停的点头同意医生的建议,不止一次的强调,选择这里不仅是医疗设施好,更多的是医务人员给了他一种被爱的归属感。
细微之处体现关怀
随后我们一起体验了门诊、以及特色的艺术康复治疗,来感受他的魅力所在。从戏剧、舞蹈、音乐到绘画、陶艺、十字绣,患者的每一样康复作品都工工整整的摆放在柜子里,我们留意到,他们每次作品用到的工具,都被医务人员仔细反复清点过,从尼绳到珠子,从针线到剪刀,每一样都承载着我们医务人员细致的关爱。怕打扰患者的治疗,我们没做太久的停留便离开了治疗室。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为了培养患者出院后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患者小超市,食品和日用品分门别类地摆放,从采购到定价,再到认真售卖,都由住院患者完成,那间充满医患之间爱的小屋,是我此行最珍贵的收获。
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社会的歧视更是让他们的心灵倍受摧残,作为精神科的医务人员,不仅要使病人得到安全、专业有效的医疗、心理护理,还要忍受一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委屈。他们的世界里永远没有拒绝和埋怨,接受了患者所有的坏脾气、辱骂,甚至拳脚相加,而患者收获的永远是精湛的技术和耐心的关爱。所以,接触到的精神科医生,会让我产生一种似曾相识、无话不谈的亲切感,这就是他们的魅力所在吧!
时间有限,很遗憾没能完全了解到我们这些坚守在岗位,甚至连午休时间都没有的英雄们,但不虚此行。感谢一路同行的院领导,更感谢用自己职业操守书写了“爱献严勤”真正含义的北京回龙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
保健时报记者 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