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

8008101117(座机拨打)

01082951332(手机拨打)

新闻动态
医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医院动态
北京青年报连续刊载我院两篇“医患的故事”征文
2013-09-12 来源:未知

       2013年,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医药文化协会与北京青年报联合推出《医患的故事》征文活动。此次活动面向所有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医患之间的真实故事,旨在加深医患双方的理解与沟通,促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医改助力。
       在我院宣传中心组织下,目前我院已向北京青年报投送由我院医务人员撰写的征文稿件5篇。8月29日和9月5日,北京青年报先后刊登我院王翠玲撰写的《寻找心灵死结上的蝴蝶结》和武雅学医生撰写的《死亡就像抱枕一样陪着她》,现将两篇征文摘录如下,敬请阅读:

寻找心灵死结上的蝴蝶结
关 键 词:卫生局  医患的故事  回龙观医院
时    间:2013年08月29日
信息来源:北京青年报
转载媒体:北青网
链接地址:http://bjyouth.ynet.com/3.1/1308/29/8240706.html

地点:北京回龙观医院
疾病:抑郁症
  这天的案例讨论中,抑郁症,自杀,离婚,爱,恨,被高频地提到……这些沉重的词语让我想起了她——24岁的年轻抑郁症女孩儿小娴。不知道她现在过得好不好?是否找到了她愿意牵手一生的人?她妈妈现在生活得如何?还有,那个系在死结上的蝴蝶结是否还在?
  因为爱护导致抱怨和仇恨
  第一次见到她,感觉她整个人很不舒展。胖胖的身材,背微驼,好像驮着什么。走起路来急匆匆,身体稍向前倾,就像前面有事情急于要她去处理。大大的眼睛被没有好好梳理的长发遮挡着。我俩谈话时,她多半都是低着头,很少和我的眼神交汇。
  “不敢看别人的眼睛,是怕人看出我的痛苦,我不想看到别人投来的同情眼神,也不希望听到那些对我而言不痛不痒的话!”
  同情的眼神,不痛不痒的话……不看也罢,初次相见,不知道我的眼神会被她读出什么。
  虽然,和我没有眼神的交流,但各种困扰和痛苦就那样自然地从她的言语中流淌出来。大概现在是无力回避了吧:“我真的很累了,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我扛不住了……”原来,在她住院的前段时间,妈妈因为抑郁症复发住院了,这让她着急又担心;要结婚的对象不是自己真心托付一生的人,爸爸的一句“你有病”抹杀了她选择爱人的权利;工作面临被辞退等等。
  她说,这些是事儿,但和心中一直无法解开的死结相比不算事儿。因为妈妈有抑郁症,为了不让妈妈影响她的成长,在小娴14岁的时候,爸爸痛苦地选择了和妈妈离婚,独自抚养她。至今,她都无法原谅爸爸,恨爸爸不知道妈妈对她来说有多重要,恨爸爸如此狠心抛弃了妈妈。我们说抑郁症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但小娴说,她住院是为了惩罚爸爸,因为她是爸爸的最爱……
  她对爸爸充满了怨和恨,这让她痛苦、无奈又无力。只有她知道自己这些年经历了什么,这些经历又是怎样地影响了她的学业、人际和生活。她几次想摆脱这些痛苦的纠缠和折磨,边说边让我看手腕上自杀留下的伤痕。但是,那次自杀后被爸爸及时发现送到了医院,醒后看到爸爸那焦急、憔悴的样子,她又痛恨自己伤了爸爸的心。
  除了陪伴、倾听,我好像为她做不了什么。多余的言语我自己都觉得不痛不痒,我很难找到能与她经历相匹配的言语去安慰她。
  讽刺带挖苦考验大夫
  三周的药物治疗加上我们之间的谈话,她的情绪有了好转。人显得舒展了许多,不再回避目光的接触。就在病情日渐好转的时候,一个噩耗晴天霹雳般闯入了她的生活——妈妈自杀了,生命危在旦夕。这几乎击垮了这个女孩儿,她原本自杀的念头刚刚退去,这个噩耗又将她逼近绝望的边缘。
  爸爸接她出院探望了自杀未遂的妈妈。她回来的第二天,正是我们治疗的时间。那一次到了病房,我才意识到我早到了30分钟,因为我为她焦虑和担心。她还在午睡,叫醒她的时候,她说:“我刚才梦到我妈妈了,你就是我妈妈。”听后,我有点不知所措,应了句:“我在治疗室等你。”
  谈话开始时,她努力配合地讲述着妈妈现在的病情:“她身上插满了各种抢救、治疗的管道,她现在仍然处于深度昏迷,还不能说话……”她没有流露出痛苦的情感,很是平淡。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她的内心怎么可能如此平静?偶尔飘向我的眼神,似乎并没有看着我,我有种被她那眼神穿透的感觉。我好像不在她的视野里,更不在她的状态里。此刻的我内心很不平静,很无力,无力得让她感觉不到我的存在。但是,此刻我的存在对她而言很重要,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她需要我的帮助。
  她的状态告诉我此时不应过多地询问,而是静静地陪伴,让她感受到我们的交流是安全的,进而有机会感受、体会和宣泄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压抑。于是,我将接下来谈话主题的选择权交给了她。没想到的是,她接下来与我的互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次表示拒绝我的帮助,并大多处于沉默的状态,偶尔飘来的目光也没有了,头发遮住了她半个脸,冷冷地甩出一句话:“不想治疗了,结束谈话吧!”还时常表现出以往没有的故作轻松、随意。一会儿拍拍大腿、一会儿脚踏地打节拍、长时间独望窗外、哼歌等。无论我如何表达对她的担心,希望陪伴她,愿意帮助她,她依然用长长的叹气和长长的沉默作回应,沉默时间最长时达10分钟,还伴随着不时的自语:“没意思,何必呢?妈妈的昨天就是我的今天,妈妈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还漫不经心地对我说:“何苦呢?真傻,你和我浪费这时间干什么,不如去帮别的病人。”并笑说写份遗嘱,向我借用笔和纸……
  无论我多想冷静,她的这些反应还是让我的思路有些混乱。情急下,我说到:“我叫醒你时你说刚才梦到妈妈了,你说我就是你妈妈。我听到这句话时又感动又担心。”她不以为然地说:“你没听说过菜花黄,疯子忙吗?我是疯子,说的话10句有8句半是假的。我不认识你,下次别来了,来了我也不见。”
  就在这时,一个病友进来给她送酸奶,她连忙用手放在嘴边,示意那位病友安静,并脱口说出:“你先出去,我正做治疗呢。”她的那个动作,她的那句话让我的内心踏实很多。我再次坚定地表达了对她的担心,想帮助她度过痛苦时期的愿望。事后,我和同事说,我感觉她今天就像个孩子和我在发脾气,撒娇,耍赖。同事回应我说:“她是在设障考验你,看来你过关了。”
  给心灵的死结系上个蝴蝶结
  接下来的那次治疗,她对我说:“本想,你来了我也不见。可是,前几天一个病友的出院让我转念想好好配合治疗。昨天,爸爸说妈妈的状况好了很多,我心里也踏实了很多。今天中午我都没有睡觉,在门口,看着表一秒一秒地数,盼着你早点来……”并为上次治疗中的表现向我道歉,解释说妈妈的事儿让她彻底绝望了,真的扛不住了,想放弃了。
  绝望让她想放弃生的勇气和愿望,然而,爸爸带给她妈妈转好的消息给她注入了生的希望:“我不能死,我要让破碎的家重归于好。可是,爸爸说他没有办法照顾两个人,我和妈妈他必须舍一个,这是他堂而皇之的借口。”
  “我知道你一直被爸爸离开妈妈这个结牵动着,一直想解开这个死结,想让他们破镜重圆。”
  “对,这是我的心愿,我要让他们因为我的存在而安享晚年。”
  “你的愿望我能理解,哪个孩子不希望和自己的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你也一直寻找着实现这个愿望的答案。”
  “可是,我看我的这个愿望没有可能实现了。”
  有人说用解不开来解开死结也是个方法,但是她不甘心,她认定只有一家人在一起才算完整,才算幸福。父母的感情很多时候孩子是无法理解的,何况感情的事儿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儿。
  我想,既然这个死结打不开,有没有可能在死结上系上一个蝴蝶结呢?我们接下来治疗的主题就围绕着寻找那个蝴蝶结展开。
  因为小娴对爸爸的积怨很深,对妈妈的遭遇很是不平,于是对父母的情感失去了平衡。在征得小娴的同意后,我和她一起约见了她的父亲。
  我们一起和爸爸交流了几次之后,小娴逐渐意识到爸爸有他的苦衷,她也能理解爸爸说的那句“你和妈妈,我只能舍掉一个”对爸爸来说有多心痛。逐渐的,恨爸爸的同时,她对爸爸多了一分心疼。因为,她知道爸爸为了她未再成家,爸爸很爱她。她知道爸爸也很苦,爸爸像她一样也想有个完整的家,爸爸也需要有个老婆照顾他、疼爱他。慢慢的,在为妈妈抱不平的同时,她也抱怨妈妈没能照顾好她和爸爸,没能照顾好这个家。
  因为对父母的情感找回了平衡,对父母离婚的事情有了客观的认识,小娴意识到即便自己没有能力让他们破镜重圆,作为他们的女儿依然可以实现让父母享有幸福晚年的愿望。
  小娴认识上能有这样的转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内心经历了多次拒绝、接受、再拒绝、再接受的纠结与挣扎。爸爸的耐心和坦诚,小娴强大的改变勇气以及妈妈不时传来身体日渐康复的“激励”,让小娴不仅找到了系在死结上的蝴蝶结,也增加了她配合医生各项治疗的动机。
  对于小娴而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她的春天还会遥远吗?
  文/王翠玲(北京回龙观医院)
  
死亡就像抱枕一样陪着她
关 键 词:卫生局  医患的故事  回龙观医院
时    间:2013年09月05日
信息来源:北京青年报
转载媒体:北青网
链接地址:http://bjyouth.ynet.com/html/2013-09/05/content_8106.htm?div=-1
地点:北京回龙观医院
疾病:抑郁症
    在医学院实习的时候,我对于生命的态度只有两种———为了患者重回健康而快乐;或为了患者被死神夺去生命而痛惜。在我看来,生与死本来就应该是一对势不两立的对手。
    但是,当我在精神科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二年后,我逐渐发现,原来我们还可以第三种态度去理解生命,那就是———让生命与死亡共舞。
    自杀是抑郁症最常见的致死原因。这个论断从逻辑上说其实非常奇怪。因为其他的疾病,都是患者自己不想死,是疾病夺去他们的生命。唯有抑郁症,是患者亲手夺去自己的生命。那种难以遏制的自杀念头会带给患者一种无力抗争的恐惧感。正如我治疗的那个患者谈起她的感受那样生动———就算自己明知道不要寻死,但是迈向阳台外的腿却不听自己使唤。
    三次自杀,三次止步
    这个姑娘读研一时被大学心理辅导老师转介而来,她在短短的两年间割腕一次,试图跳楼两次……“其实我真的不想死。但是有的时候我的情绪会变得非常糟糕,那时候我满脑子里都是自杀的想法,根本就控制不住不去想。我的抑郁症从上大学第一年就有了,一年比一年厉害,每次发作最严重的时候都会想自杀,但是每次都是勉强忍住。大四的时候男朋友和我分手了,我当时给自己唯一找到的理由就是保研,但是现在我保研成功了,却发现一切如故。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是值得我活下去的理由。”
    从她的病史中,我了解到她的母亲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她就是看着她母亲那张阴沉的脸长大的。在她的印象中,母亲其实虽生犹死。这让她从来就不曾对生命“有感觉”,反而对死亡是那么熟悉,以至于她不得不时刻给自己一个理由,好让自己味同嚼蜡地活着,她害怕自己终有一天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了,就会一下子被死亡带走。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获得成功的难度其实越来越大。所以在她看来,生命的可能性似乎也越来越小。
    按理说,像她这样的患者,自杀致死的风险是非常高的。但是当我反过来去思考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她自己也没有注意到的现象———“你自杀过这么多次,那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在阻止你自杀的呢?比如在你割腕的时候?”“我不知道,但是在刀子割下去的时候,我确实感到了疼痛,好像在告诉我死亡临近了,我就停下来了。”“这么说来,你每次都会在自杀的最后一刻控制住自己?”“对啊!因为我不想死!”
    我点了点头:我觉得其实你完全有能力驾驭你的死亡,你已经成功地驾驭了三次了。你和抑郁症的母亲相伴了那么长时间,对于死亡其实比任何人都更熟悉,也许你只是没有信心而已。”
    她非常吃惊,大概从来没有人跟她这么说过。她的父母听到她说自己很痛苦不想活了的时候,都会狠狠地批评她,好好学习,别在那儿胡思乱想。”是啊,对于一般人来说,谈论死亡是禁忌。因为我们感到自己无力驾驭它,所以才会回避。但我们越是惧怕死亡,
    就越会感到我们对它无能为力。对于这个女孩子,我要采用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让她学会和死亡做伴。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相信,她其实就像是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时刻要面对惊险,但其实尽在她的掌握中。
    不惧怕自杀反而感受到生活乐趣
    面对死亡我们不会轻视。我给她做了详细的检查,开了药,还给她留了我的手机,让她每天向我汇报,如果她感到自己不能控制自杀了,我也可以为她安排住院。这些措施都是为她这个杂技演员装上了保险绳。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我始终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她的情况瞬息万变,我要及时回复她的短信和电话———
    “我昨天服了药,睡得很香,但第二天脑子昏昏沉沉的。”
    “好的,第一次服药这个安眠作用会比较强。没关系,这段时间睡眠质量不高,需要补一补。”
    ……
    “老师,我这两天觉得身体很糟糕,连喝水都想吐,什么都吃不下去,我是不是不行啦。”
    “抑郁症在头一周的药物治疗中,疗效还未起效,但胃肠道的副作用可能会先出来,所以这一周可能是你最难受的时候,坚持下去。”
    ……
    “老师我想死了!我晚上在写日记,写到自己的不幸遭遇,突然觉得人生好没意思啊!”
    “你的情绪到了晚上的时候会更糟糕一些,如果你身边没有其他人,最好这个时间不要写日记,那可能会让你陷入更深的抑郁情绪中去。”
    ……
    在每周两次的心理治疗中,我指导她专注于当下的呼吸,摒弃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知的不安,只是体验当下每一分钟的感受。我和她详细讨论有关她的自杀,坚持让她描述自己的感受,哪怕在她看来那是说出来就会应验的可怕想法。后来,她慢慢地学会了带着自杀的想法去生活。她说“以前我睡觉前总想着自杀的事,但现在我就想象死亡就像个抱枕一样陪着我,我对着抱枕说:明天我会更开心地活着,请你不要带走我’,这样我居然能安睡一晚。”随着治疗的继续,她的表现逐渐证实了我最初的判断———当她越是不惧怕自杀的时候,反而越能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她的抑郁情绪开始改善;她和朋友的话开始多了;她开始有了笑容;她第一次在短信中告诉我:晚上吃了一个苹果,感觉好甜!”
    再一次控制住自杀的脚步
    有一次,她偶然遇到了她的前男友和他的现任女友在一起。触景生情让她的心情一下子跌进了低谷。那一刻,她的自杀想法一下子又浮现在了脑海里。她开始一步步走向教学楼的楼顶。就在她爬这十层楼的楼梯时,拨通了我的电话,哭诉着现在的情况,她觉得现在又控制不住了。
    我在电话里大声提醒她:你不是正在打电话求助吗?你不是正在放慢你爬楼的步伐吗?不要以为你真的被自杀的信念所控制,你完全可以控制你的腿脚。你现在给我从楼上下来!”
    后来她告诉我,在那一刻,她真的站住脚了。那时她已经走到了楼顶。她离死亡的边缘只有十步之遥,但是,她停下来了!当她在楼顶上哭了一个多小时,哭到腿软得坐在地上起不来的时候,她却发现自己的心情轻松了很多,仿佛多年堆积的抑郁都一扫而光了。她说她后来是一步步爬着下去的,但是在那一刻,她突然发现自己每一个虚弱的脚步,却都那样坚定地远离着死亡!
    三个月后的门诊复查,她的抑郁症状已经基本消失了。那一天,她给我看了她的QQ留言———让生命与死亡共舞。她说这是她这三个月的治疗中,收获到一生中最大的感悟。
    让生命与死亡共舞,多好的总结啊。我知道一些港台的学者在研究生死学。他们认为:只有我们接纳死亡,才真正懂得享受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担心疾病不能治愈,因为疾病似乎意味着离死亡更近一步。但是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不就是有的细胞在生长,还有的细胞在凋亡吗?生与死其实就像是太极图中的阴阳两面,互相交融。我们越是害怕死亡,其实只是在强化死亡的信念,反而忽视了对生命的关注。你看那些癌症患者,虽然癌细胞侵蚀着自己的身体,却因为有着不惧死亡的乐观心态,生命之火反而经年不熄。我并不想将这种结果解释为勇敢或奇迹。因为我知道,其实当我们顺其自然,允许并尊重死亡的存在,从容地享受当下每一刻的生命的时候,死亡反而不会急于施展它的淫威;生命也会因此而盛开出更美丽的花朵。
    文/武雅学(北京回龙观医院)

地址:北京昌平回龙观  邮编:100096

电话总机:(010)83024000 传真:(010)62716285

邮箱:admin@bhlgh.com

北京回龙观医院版权所有(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京ICP备12029318号  京卫计网审(2015)04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3090号  技术支持:博智通科技

×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请提意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