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院团委通过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总结,发现目前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公益活动项目的不足和志愿者服务热情的匮乏,而是志愿者在服务能力上的欠缺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不相匹配。
针对此问题,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的基础上,自2008年3月开始,医院团委对院内、外近百名志愿者开展了为期一年的 “心理、科研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目前第二期培训工作正在进行中。
结合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该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培训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志愿公益服务活动中,志愿者就是生产力,所以志愿者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和最终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在既往的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了活动的质量,而忽视了志愿者的感受——因为作为公益活动,志愿者并不是以获得金钱等物质利益出发参与志愿活动的。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讲,要保持这种志愿参加活动的内驱力就要在精神鼓励上下功夫。院团委开展的针对志愿者的培训,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旨在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从而达到提高自信,完善人格,更好的生活与服务社会的目的。
二、培训内容突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所以在培训内容设置上突出与医院开展的志愿活动全面衔接,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志愿者需求,课程设置上强调可持续的特点。如2008年就设置了:用“心”成长——精神卫生工作者的职业生涯规划、科研数据管理与EPIData平台应用、催眠术并不神秘、如何展现自我、青春期心理发展、心理拓展训练基础知识等课程,充分满足了不同层面志愿者的需求。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结合北京青年健康使者火炬行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延庆县靳家堡中学心理辅导科研课题、新员工拓展培训和针对各社会团体开展的“心理减压与情绪管理”课程等平台为志愿者提供见习和消化理解知识的平台,推动了该项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训方式力争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公益志愿服务给人留下的观念更多的是走出去的付出。然而这种无限制的付出势必会消耗志愿资源,影响阻碍活动的可持续开展。所以就要求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走出去,引进来”的新观念,从而保持志愿公益服务活动旺盛长久的生命力。
在贯穿2009年全年的培训中,院团委积极与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联系,引进了DISC性格特质分析、DMH灾后心理干预和YTL青少年生活教育三门课程,并且选派志愿者参加三项课程的教师培训会,目前均已进入教师进阶培训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