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医科普 | 中医疗“心”办法多
中医药不仅在调理身体方面有深厚的历史和经验,其也是治心理疾病的多面手。对于难以接受“精神疾病”观念、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或是不愿服西药的患者来说,中医或许是一个理想选择。
中医治疗有优势
中医认为,人的精气神是统一整体,心病往往与身病相系。对于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与个性化。相比西医,其有以下独特优势。
身心同治,增效减毒。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常伴有一些生理症状,如抑郁症可能出现乏力、出汗、性功能差等。单纯使用西药时,容易引发或加重此类问题,还会带来恶心、口干、头晕、月经紊乱、痤疮、肥胖等不良反应。这些生理不适及外表、体型的改变,又会进一步加剧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西药虽能有效治疗心病,但副作用有时比疾病本身更让患者痛苦。相比之下,中药注重身心共治,使患者在短期内感受到明显的体力恢复和精神提振,不仅有效改善抑郁症状,还不会添加“新病”。
标本兼治,预防复发。许多精神心理疾病具有高复发性,一旦减药或停药,复发风险显著增加。辅以中药治疗的话,能对身体进行系统调理,从根本上改善整体健康状态,帮助患者对抗外界压力、减少情绪波动,降低复发风险。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对于一些心理问题尚处于早期阶段的患者,一般诊断为肝气郁结、心肾不交、肾气不足或肝郁脾虚等,易于患者和家人接受。且通过调理缓解症状,可避免后续发展为严重疾病。对于已确诊的,也可防止恶化,实现预防和控制的双重目标。
当然,是否能用中医治,需结合病情,其一般适用于轻中度患者,症状较严重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才能及时控制住病情 、缩短起效时间和增强疗效。
耳穴足浴助睡眠
失眠是精神心理疾病的常见症状,优质睡眠可极大改善心理状态,促进整体健康。耳穴疗法和足浴是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常用方法。
耳穴疗法:补益全身。耳与全身脏腑、经脉密切联系,刺激耳部可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补益全身元气,从而治疗多种疾病。通过给相应耳穴施压,刺激神经衰弱点和睡眠深沉点,还能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常用耳穴包括神门、肝区和心包区等,可直接针刺、点刺放血,或以更温和的压豆法替代。压豆使用米粒大小的王不留行籽,将其贴在对应耳穴上,用胶布固定24~48小时,其间患者可自行揉按籽粒所在点以强化刺激。
足浴疗法:温热安神。现在不少人会用泡脚来放松身心,确实,足浴能通过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以缓解心烦,帮助快速入睡。水浴时还可以加入中药,达到内外同治的效果。常用于安神解郁的中药包括夜交藤、酸枣仁、柏子仁、菊花,可每样准备30克,煎煮后泡脚,加入60克磁石,能增强镇静安神效果。足浴温度宜控制在40℃~45℃,每天一次,用恒温桶浸泡约半小时,可显著改善失眠。
四个方子调心境
中药方剂通常由不同草药组成,能针对多个病理环节进行调理,有助实现全面、多靶点治疗,而非仅改善单一症状,且副作用少、安全性高,适合需要长期治疗的心理疾病患者。以下四个经典组方,疗效已在实验研究和临床中得到验证。
丹栀逍遥散。主要用于肝郁脾虚型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通过柴胡、薄荷等药物疏解肝气郁结,茯苓、白术、生姜等调理脾胃运化功能,加入丹皮和栀子强化清热活血效果。诸药合用共奏,可在疏肝解郁的同时,健脾和胃、调畅气机,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和提升整体健康状态。
甘麦大枣汤。该方源自《金匮要略》,主要通过甘草、小麦、大枣的调补作用,健脾益气、舒缓情绪。常用于孕期焦虑、产后抑郁、情绪波动较大等情况。
二仙汤。多用于更年期综合征合并焦虑、抑郁。以仙茅和仙灵脾(淫羊藿)为核心药物,可补肾经、调激素,缓解雌激素减少引起的各种身心症状如潮热、焦躁不安等。
开心散。源自《千金要方》,主要通过人参、远志、茯苓、菖蒲等药物安神补气、开窍醒脑。对于心窍蒙蔽导致的心气郁结、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常用于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的治疗。
针刺三处控情绪
作为中医特色疗法,针灸具有悠久历史,其疗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广泛认可。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内科学纪事》发表美国内科医师学会临床指南提出,单用针灸疗法治疗重度抑郁效果显著且副作用低。临床中多通过针刺以下部位的重要穴位来调控情绪。
头部:调阳安神。抑郁患者常见动力不足、萎靡不振、阳气缺乏。头部百会穴和印堂穴因有调理阳气、改善精力的功效被广泛使用。尤其是百会穴,被称为“诸阳之会”,针刺该处有醒脑安神、平肝潜阳的作用。
腹部:益气活血。腹部穴位如神阙、气海、关元和天枢,位于肚脐及其周边,为人体气血的中心,施加针刺可调畅气机、活血化瘀、滋补肾气,能有效调理抑郁症患者常见的气机不畅、脏腑失衡、情绪低落等问题。
手腕:疏肝解郁。手腕部的穴位,如神门和内关,是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疏通经络的重要部位,在缓解肝郁气滞方面有显著效果,利于稳定抑郁症状、恢复正常情绪状态。
艾灸与针刺疗法取穴类似,但偏重治疗虚证,特别是阳气不足。通过温热刺激,艾灸能补充阳气,改善抑郁患者畏寒、怕冷、精力虚弱等症状。临床实践中常采用“隔物灸”,在艾条和皮肤间放置特定物质,如姜、盐等,以强化治疗效果。
五行音乐解心郁
《黄帝内经》提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将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属土、金、木、火、水五行。也就是说,天地间的五音、五行与五脏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为中医音乐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宫音:健脾调思绪。宫在现代对应以Do为主的乐曲,曲调沉稳厚重如土,代表作品有《春江花月夜》《塞上曲》等。土对应脾胃,脾主思,常听宫音有助健脾、旺盛食欲、稳定思绪。
商音:清肺缓悲伤。商对应以Re为主的乐曲,曲风铿锵高亢如金,代表作品有《白雪》《长清》等。金对应肺,肺主悲伤,常听商音能清肺益气,舒缓悲伤情绪。
角音:疏肝通气血。角对应以Mi为主的乐曲,旋律亲切清朗如木,代表作品有《胡笳十八拍》《江南丝竹乐》等。木对应肝,肝主疏泄,抑郁症多因肝气郁结所致,常听角音有生机盎然、舒展悠扬之感,帮助畅通全身气血、排除代谢废物,体现于外则神清气爽、容光焕发。
徵音:舒心增活力。徵对应以So为主的乐曲,节奏欢快热烈如火,如《紫竹调》《百鸟朝凤》等。火对应心,心主神明,常听徵音能振奋心气、增强活力。
羽音:补肾安心神。羽对应以La为主的乐曲,风格婉转柔和如水,代表作品有《二泉映月》《梅花三弄》等。水对应肾,肾主恐,常听羽音有助镇静安神、缓解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