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报道—他们自杀后,你才知道“无痕抑郁”有多可怕
https://mp.weixin.qq.com/s/0yCC7GzB9mBDVqnjQM8n4w
其实,多数抑郁自杀的官员都属“无痕抑郁”,只有独处时才倍感孤独无助,长期精神紧张会使一些人选择走极端。 现代社会,官员压力比较大。他们要让自己的上级满意,要让同事们满意,要让公众满意,还要让下级满意,回到家里也要让爱人和孩子满意。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做到八面玲珑。 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出现了失眠等抑郁症的症状后,可以请个病假去医院看病。但对于官员来说,请假看病的时间很难保证。此外,一旦官员被诊断为心理障碍或者精神障碍,各方面对他的信任度就会猛然下降,因此,即使官员怀疑自己罹患抑郁症,也不敢去精神专科寻求帮助。 官员们身边围绕着很多人,但排除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如果他自律越严,朋友就越少,能够谈心的朋友少之又少。当他们心里有压力需要释放的时候,找个知心的人说说话都很难。正因为官员们的巨大压力,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他们的心理问题又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有些人在心理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崩溃,最后采取自杀的方式解决所有的问题。 现在一些官员自杀后,家人会说,他患有抑郁症多年。为什么这么多年身边的人都没发现他抑郁呢?有些抑郁症是隐形抑郁,其中有一种隐形抑郁叫做“微笑型抑郁”。这种人在人群中看起来和平时一样,顶多会出现效率下降、精力差等情况。但他独处时,就会特别沉默。 一个人独处时也是抑郁暴露得最充分的时候。为什么很多官员在办公室自杀?他不是故意选择办公室,而是可能刚刚接待完客人或者刚刚处理完一件事,从人群中回归到一个人孤独的状况时,他突然觉得太痛苦了,活得太累,就会选择走极端。 为什么自杀的抑郁症患者这么多?根据对自杀者进行的回顾性调查,自杀的人中,有70%都是抑郁症患者;而在抑郁症患者中,有70%的人都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所有抑郁症的患者中,有15%死于自杀。
身边人有自杀倾向怎么办?
据统计,目前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10万。自杀行为不仅威胁到本人的生命安全,带来经济负担,还会给亲人朋友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将周围可能深陷自杀泥沼里的人拉出来的责任。
您能注意到这些求救信号吗?
在自杀行为实施之前,有自杀想法的人几乎都经历过挣扎、犹豫、求救、失望。这就给了我们发现和预防自杀行为的机会。WHO指出:大部分自杀行为发生之前都有一些警告信号。
◆ 如果有人跟您说:“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是个废物!”或者“我活得太痛苦了,没有我,他们会更幸福”...请您高度重视!他/她可能是向您求救,而不仅是需要一些简单的安慰。
◆ 如果他/她上网搜索自杀方法、讨论自杀问题、或者问您“我死了你会怎么样?”之类的话题。千万不要以为是开玩笑,他/她是认真而又委婉地向您求救。
◆ 如果有人向朋友分发自己心爱的物品,或者写下类似遗言的内容,说明他/她在告别,即将实施自杀行为。此时要立刻进行危机干预,每一分钟都生死攸关。
帮助他们:这7点很重要!
我们要科学干预!当发现这些求救信号时,每个人,每个社区,乃至全社会,都应该立即行动。实施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用您一点时间,挽救一个生命!
1.要充分重视信号,将干预付诸于行动;而不要忽视信号甚至以为他/她在开玩笑。
2.要勇于讨论自杀话题,谈论就是一种支持,躲避反而让他/她绝望。
3.要对自杀想法给予理解,说教式的劝说无济于事。
4.要认真帮助他/她分析面临的问题,刺激的话语起不到“以毒攻毒”的效果,只能促使其立刻自杀。
5.有人陪伴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支持。让其独处不仅不能让其冷静,反而会让他/她感到孤独。
6.要保护其隐私,但不等于隐瞒。明确说明您会让其他值得信任的人一起帮助他/她。
7.时间不是缓解自杀意念的良药,要及时治疗干预,等待只能延误时机。
关于上述干预准则,我们可以简称为“自杀预防七要七不要”:
◆ 要重视不要忽视; ◆ 要讨论不要躲避; ◆ 要理解不要说教; ◆ 要帮助不要刺激; ◆ 要陪伴不要独处; ◆ 要保护不要隐瞒; ◆ 要治疗不要等待。
我们要成为自杀预防及干预的“守门人”!
帮助他人 挽救生命
今年是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开通运行的第16年,这是目前国内唯一条24小时全免费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热线。该热线已经为数十万人次提供了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所有因为自己问题求助的来电者中,超过50%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杀风险。
2017年,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和北京回龙观医院,曾面向社会发布“自杀预防及干预自救准则”,并倡议全社会了解、学习该准则,警惕自杀预警信号,学会用“七要七不要”的原则科学干预,呼吁每一个公民:“无论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现处于自杀危机中的人,请务必,用您一点时间,对他施以援手,挽救一个生命。”
作者简介
杨甫德,男,1966年9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