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和你在一起。这句话朴实而平凡,说起来透着那么实在,听起来显得那么贴心。当你处境艰难、举步维艰时,当你孤独困苦、无依无靠时,当你经受伤痛、生离死别时,如果还有个人愿意陪着你,并对你说:“让我们和你在一起!”这份坚持与陪伴,相信会带给你莫大的力量,支持你走出逆境。说这话的正是我院杨甫德院长,一位参加5.12前线心理救援的精神科医生;听到这句话的,是每一位接受过杨院长救助,从创伤中走出来的灾区同胞。
地震来袭,家难国殇;惨烈灾害,举世瞩目。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多少灿如夏花的生命转眼消逝,多少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倾亡。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面对着残垣断壁和支离破碎的家庭,他们还要饱受这“生”的痛苦。
灾难发生后,接到市卫生局的指令,我院第一时间组派了22人的心理救援队奔赴前线。杨院长身先士卒,以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的身份率第一批队员抵达彭州双虎家私救助点。双虎家私救助点居住着受灾群众1000余人,此次心理援建和救助工作是实战中的首次尝试。作为第一批救援队,面对严峻形势,缺少工作参考,队员们纷纷感到救援工作无从下手。杨院长不愧为心理卫生领域的专家,凭着对心理援助工作深刻的理解,他指出当务之急是掌握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经历过重大灾难和损失的人,首先要给予情感上的支持、陪伴和安抚。杨院长一方面安排队员分组对受灾群众进行走访和评估,收集第一手资料,抚慰他们的悲痛情绪。另一方面,杨院长召集专家团队,与北京方面保持密切联系,抓紧形成一套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援助工作手册,为以后开展救援工作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指导。随着手册的出台,救助人员在工作中更有主心骨了,心理援助真正落到了实处。
所谓医者仁心,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的医疗素养上,杨院长对工作的敏锐、果敢、直击重点、临危不乱,确实值得我们这些后辈不断学习,更难得的是他有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对求助者包容、接纳、理解、关注、和他在一起的态度。救援队每天要访谈200人左右,而人文的感动像点点星光,就散落在这些耐心细致的访谈中。
一次,杨院长访谈了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他手里拿着一张纸,贴有照片,旁边还有几行字。开始时他欲言又止,杨院长耐心的陪他闲聊了一会儿,让男孩先放松下来。终于,男孩鼓起勇气,把纸递给杨院长看,说想请他帮忙。原来,这是一张“寻人启事”,照片上的人是男孩的父母,旁边写道:“这是我的爸爸,这是我的妈妈。生长在绵远河边,相识是青葱少年。执手四十余载,霜雪已飘落发间。访友去往他县,岂料偶遇灾险。或在瓦砾之间,或在青平山涧。若您偶曾遇见,告诉我,儿在焦盼!”男孩说,父母都去看朋友了,地震来的太突然,自己家的房子已经塌了,他幸运地逃了出来,还帮邻居一位97岁的老奶奶也逃了出来。男孩十分担心自己的父母,他们怎么样了,逃出来没有,是不是也在担心自己……实在没别的办法,男孩就写了个“寻人启事”,四处打听,几天过去,一点消息也没有。杨院长深受触动,当即帮男孩联系当地记者,请记者帮着在更大范围内传递信息,男孩似乎没想到自己的事会这么受重视,一时间,欣喜、感动、积压的委屈交织在一起,杨院长同情并理解着男孩的感受,告诉他:“别担心,我们会尽力帮你,不管能不能找到你的父母,我们都会和你在一起!”听到这温和而有力的话语,男孩再也抑制不住,扑到杨院长怀里失声痛哭,几天来的孤独、恐惧、担惊受怕,终于被宣泄了出来。
在救助点,一位大叔说:“我的房子是没了,可我觉得我不是没有家,我还有大家,大家和我在一起。”有位阿姨说:“我现在觉得家是可以重建的,因为有好心人和我在一起。”孩子们说:“叔叔阿姨,我将来一定要盖一座震不倒的房子,让我们大家生活在一起!”
是的,只要在一起,我们就能安抚伤痛;只要在一起,我们就能相互扶持;只要在一起,我们就能振作前进。最后,我想把杨院长的一首诗送给大家。(作者:心理科心理治疗室 魏晨曦)
《让我们和你在一起》—写给灾区的人们
一位参加前线心理救援的精神科医生 杨甫德
5.12地震
失去亲人的你
让我们和你在一起
默默祈祷
送走去向天堂的灵魂
5.12地震
失去老师的你
让我们和你在一起
轻轻朗诵
告慰那些心有牵挂的灵魂
5.12地震
失去同学的你
让我们和你在一起
游戏画画
抚平那些不愿离去的灵魂
5.12地震
失去肢体的你
让我们和你在一起
轻揉漫语
擦去那些伤痛的泪痕
5.12地震
失去家园的你
让我们和你在一起
鼓足勇气
重建幸福美好的家园
|